最新动态

侨界风采首页 > >>侨界风采

回忆我的父亲赵凤岐

更新时间:2021-07-15  访问量:15200/人次

赵秀芳

    我的父亲赵凤岐是一名杂技、马戏艺术家,艺名“麻子红”,祖籍河北省吴桥县申庄,归国华侨。吴桥是河北的杂技之乡,父亲7岁跟堂叔赵保山学艺,先后去香港、澳门、新加坡,以后又到印度、缅甸、马来西亚、英国、朝鲜、日本等二十多个地区和国家演出。在海外漂泊的12年中,加入过英国马戏团、印度大马戏团、日本蒲田曲马戏团和目夏马戏团。



    

    父亲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印度大马戏团的日子,在那里他曾经与世界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同台演出数月,他们两人就杂技、滑稽等多种艺术表演技巧进行过广泛、深入的交流。父亲将中国传统的吴桥杂技介绍给卓别林,同时也学习了卓别林“跩屁股走路”、“柱文明棍”、“八字脚走路”等标志性的滑稽表演,还学习了西方舞蹈及模仿各种乐器演奏,在分别时卓别林赠送给他一顶礼帽做为纪念,这顶礼帽伴随父亲漂洋过海,童年时父亲常常拿出这顶礼帽,向我与兄弟姐妹讲述这段跨越重洋的惺惺相惜。而在日本目夏马戏团期间,父亲就创作了很多融中、外杂技于一体的新节目,如《滑稽跳舞》、《跳板》、《车技》、《钢丝独轮车》等。




这些经历锻炼了父亲的演技,也丰富了父亲的阅历,他巧妙地将中国杂技的精髓与国外马戏表演的技巧相融合、贯通,所以在回国的时候,他就已经是一个胆识过人、技艺全面、精通中、外杂技、马戏技艺的优秀演员了。

1934年至1943年间,父亲先后参加过郑贵田(郑根)马戏团、王占宜的杂技马戏团和刘庭安的魔术团。1943年,父亲在贵州邂逅了同杂技演员的母亲,结婚后,他们便创办了自己的马戏团“麻子红马戏团”。“麻子红”是观众给他取的艺名,父亲当时靠着高超的演技红遍云贵川,加上他脸上有几个小麻点,于是“麻子红”就成了他的艺名。

1949年新中国解放了,父亲参加了贵州省第一届文学艺术联合会,他担任组织联络部部长。1952年9月,父亲同母亲一道参加第二届赴朝慰问团,同马三立、李润杰、谭富英、裘盛戎、小白玉霜、常香玉、高元钧、曹宝禄、关学曾、白凤鸣、金焰、赵丹等等各界文艺家到朝鲜前线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演出,受到两国官兵的热烈欢迎。在赴朝慰问演出期间,父亲被纷飞的炮火炸伤,但是他坚持带伤完成演出,被予赴朝慰问团优秀团员。


演出归来后,在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和关怀下,父亲从北京奔赴东北参加了齐齐哈尔马戏团的组建,并建立起来了新中国第一个国家马戏大棚,为支援祖国北疆的文化事业发展建设,成功出访越南和朝鲜演出。从此,父亲的马戏、杂技事业蒸蒸日上,在马戏舞台上大放异彩。

父亲不仅仅演技过人,他的创新也是多方面的,艺术作品有独特的表演风格,尤以滑稽和马术影响最大。父亲全国首创首演的节目有《马上劈刀》《滑稽训驴》《钢丝独轮车》《幽默滑稽》《扛梯咬花》等。他的表演,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,走到哪里,演到哪里,火到哪里。1959年10月1日在建国十周年之际他受国务院邀请,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台参加国庆大典观礼。1960年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拍摄了纪录片《龙飞凤舞》,其中不仅有父亲身着民族服装的“幕间滑稽”表演,也有他扮成卓别林形象表演的《独脚高跷舞》。1980年黑龙江电视台春节大联欢节目中,父亲扮成卓别林的艺术形象乘坐特制“卫星”遨游太空,而被称为“东方卓别林”。1981年11月,在北京参加第一次中国杂技艺术家代表大会时,他又化装成卓别林为会议代表进行表演。1985年8月,69岁的父亲在北京参加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时,宝刀不老的他又为代表们表演了以马刀舞、骑兵舞为主要舞蹈语汇的现代迪斯科。与会代表对他的风度、幽默和与时俱进表示了高度的赞扬和认同。       

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我国第一部杂技故事片《马戏团的新节目》就有父亲的《滑稽钢丝》表演。父亲那看似笨拙的动作背后,是功力深厚的钢丝技巧,花样翻新的表演形式,又赢得了观众的一片赞叹和喝彩声。父亲既是这部影片的艺术顾问,又是领衔主演。片中除《滑稽钢丝》之外,《马上劈刀》新颖而颇具气势的节目。他手持青龙偃月刀,身披绿莽金盔大靠,足蹬快靴,在疾驰的骏马上表演各种高难度的马术动作,重现了当年三国名将关羽的飒爽英姿。

1996年父亲获得中国杂技最高奖 “百戏奖”。

父亲根据传统杂技节目《吊子》改革设计出的《空中术》(空中体操),在全国亦属首创,同样非常有影响力。这个节目由我的姐姐赵秀华和赵红旗在全国首演,后成为齐齐哈尔马戏团的保留节目。经过四代演员的不断努力打磨,这个节目愈发精彩和完善。父亲编创的节目丰富多彩,他创新的《扛梯咬花》、《双吊杆》、《独轮车》等也很有特色。他演出的节目还有《马术》、《转碟》、《顶花桌》、《木砖》、《顶竿》、《大车轮》、《双马造型》、《对手顶》、《跳板》、《走钢丝》以及《卓别林滑稽》等杂技、马戏、滑稽表演。父亲还是一位马戏训兽大师,除了训练常规动物参加马戏表演外,他是世界训练毛驴参加节目表演的第一人。



    在父亲的严格训练下,我们全家都和杂技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大哥赵泉涛,专长魔术、口技,曾为吴桥县杂技团队长、学员班主任,吴桥国际杂技学校教师、业务主任。他编导的《晃板顶技》在1987年首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获得“金狮奖”,1988年全国首届“新苗杯”杂技比赛获得“银奖”。大弟赵炳义是中国铁路文工团杂技演员,他全面地继承了赵凤岐的杂技艺术之路,他的“卓别林”表演深得父亲真传。他曾主演滑稽专场、哑剧专场,并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文艺晚会演出。另外,还表演《木砖顶》、《小武术》及《口技》等,是一名多才多艺的优秀演员。二弟赵炳文是桂林杂技团演员,主要节目有《扛梯》、《扛杆》、《口技》以及串场滑稽等,表演风格也与父亲极为相似,现旅居美国。大姐赵秀华,曾任齐齐哈尔马戏团演员、演员队队长、主任,中国杂技团马戏团法人团长,曾主演过《双人咬花》、《空中体操》、《扛梯咬花》、《空中吊杆》等节目,并为中国杂技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杂技人才。二姐赵红旗是中国铁建文工团杂技演员,代表作品《空中体操》、《花碟》、《大跳板》、《女子中幡》、《大车轮》等,至今依然表演滑稽魔术节目活跃于舞台之上,受到国家领导人王岐山接见。我曾经是河北邢台杂技团演员,后调任邢台侨联任秘书长。我们家小弟赵炳正也在齐齐哈尔马戏团工作,一家人都从事杂技事业,是名符其实的杂技、马戏世家。

父亲不仅对我们兄弟姐妹培养要求颇为严格,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学生,有的已成为全国各个杂技艺术团体的领导,业务骨干。父亲从1956年开始,担任齐齐哈尔马戏团业务团长二十多年,并先后担任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、黑龙江省杂协副主席、省文联委员、省政协委员、侨联常委及齐齐哈尔侨联副主席、黑龙江省政协常委、省、市人大代表、吴桥县杂协名誉主席等职,为我国的杂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。